返回首页  首页 > 养老服务认证_RB/T 303-2016 > 专家指出:“智慧健康”将成解决养老问题重点方向

专家指出:“智慧健康”将成解决养老问题重点方向

添加时间:2020-2-27
借助新的信息技术手段,健康检测监测、养老监护等新产品,远程智慧医养结合等新服务,正在有效提升老年人生活的水平和质量。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健康养老不断融合,尤其是2017年,工信部等三部委联合印发 《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传统养老逐渐注入信息技术,养老市场新产品新服务不断涌现,我国智慧健康养老产业突飞猛进,取得显著发展成效。但也应看到,养老产品和服务还需更加贴合老年人的需求,加强行业规范和标准体系建设,这样才能得到更广阔的发展。

优势:产品日趋丰富服务不断创新

“小度小度,打开床边灯带。”话音刚落,暗影里便现出光亮。

去年,家住北京西城区大栅栏街道的房阿姨对居所进行了智能化改造。“原来,起夜前老要在黑暗中摸手机,打开屏幕光再找开关开灯,年纪大了难免磕磕碰碰。现在只要动动嘴就能点亮床沿灯,特别方便。”

“依托‘小度在家’等人工智能产品,社区养老需求与养老机构服务得以连接,老年群体能够享受到适老化智能生活带来的便捷与乐趣。”百度基金会副理事长周达说。

这是我国智慧养老产业蓬勃发展、加速落地的缩影。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技术产品逐渐成熟,在养老领域的融合应用不断加快。工信部电子信息司有关负责人介绍,一方面产品种类日趋丰富,涌现了诸如健康检测监测产品等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另一方面,服务模式也在不断创新,出现了慢性病智能综合管理服务、远程智慧医养结合服务、虚拟养老院服务等智慧健康养老服务,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

事实上,新技术的引入正在从供需两个方面深刻改变传统养老市场。“从供给侧来看,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提高养老服务的精准性和适用性,实现了养老服务供给的优化和提升。”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所副主任邢伟说。

短板:体系尚未建立行业仍待规范

近年来,我国智慧养老市场得以不断培育壮大,背后是老年消费者的使用认可。工信部有关调研结果显示,总体来看老年人对于现有产品和服务的反馈较好。尤其是跌倒探测、急救拉绳、生命体征监护等智能养老监护设备和健康管理类可穿戴设备,切实保障了老年人的生命安全和健康生活,受到老年消费人群的普遍欢迎。

与此同时,作为新兴产业,智慧养老的供给能力还有待补强。一方面,产品缺乏细分,适老化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另一方面,行业规范较为模糊,产品和服务的标准体系尚未建立。

“我国智慧养老尚处于发展阶段,没有明确统一的概念定义,行业规范比较模糊,行业主体鱼龙混杂。”在周达看来,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一些地方管理部门和相应的养老机构对于智慧养老还保持一种观望姿态。

百度基金会副理事长高明指出,目前各类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和系统采用的接口标准各不相同,缺乏统一的规范,数据处理和共享利用困难,不同的产品与系统之间难以实现互联互通。“智慧健康养老服务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缺失,对传统健康养老模式的信息化和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智慧健康养老创新模式仍在探索之中。”

前景:提升精度温度加快标准建设

通过连续搜集分析老年人慢性病信息,提升养老服务“精度”;借由仿真系统让老年人感受贴心服务,增强养老服务“温度”;以智能操作取代简单重复劳动,缓解养老照护人员招不来难题……智慧健康养老,正助力破解传统养老“堵点”“痛点”。

“在技术不断进步和人口老龄化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智慧健康养老顺应时代需求,符合行业发展趋势,必将成为未来解决养老问题和开拓养老市场的重点方向。”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所副主任邢伟指出,作为新兴业态,智慧健康养老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稳定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模式仍需不断探索和创新。

如何让“智慧”与“养老”深度融合,释放产业发展的乘数效应?首先要加大技术研发,完善市场供给,开发更多优质适老产品。同时还需加快标准建设,优化市场环境,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高明建议,下一步应继续鼓励各类主体参与制定本领域相关产品和服务的标准,推动制定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以标准化推动智慧健康养老的便捷化和均等化。
关于“养老服务认证_RB/T 303-2016”的相关资讯